365玩球安全吗

为什么老人普遍喜欢听戏曲?

为什么老人普遍喜欢听戏曲?

1我也思考过关于文艺作品与受众的关系,希望能够表达清楚: 尤其是前几年,我们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:喜欢戏曲、曲艺乃至于话剧歌剧等相对传统的艺术形式的都是年龄偏大的人群,年轻人则更喜欢电影、摇滚等新潮的艺术形式,个人认为这种现象的原因大体分为两方面:

第一,也是比较浅显的直接原因:观众和市场的浮躁。从清末到改革开放初期,我国的经济、文化、科技等方面都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,而且比较封闭,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只能接触到戏曲(尤其是京剧的样板戏)、相声之类的文艺形式,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国文艺形式跟外国的产品一样纷纷涌入中国,我们突然产生一种错觉“国外的都是好的”,于是自己原有的文化产品受到排挤,而国外新的文艺形式受到追捧,尤其是年轻人喜欢新鲜的艺术形式,所以很多人认为传统的文艺形式“过时了”。

然而这几年,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影响力都得到了提升,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又逐渐回来了,对国外文艺作品的热情也过劲了,演员的浮躁情绪也趋于平稳。出现了诸如郭德纲,王佩瑜这样的演员,让很多人回到剧场,去听相声、去看京剧,这些年相声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又成了时尚,王佩瑜的京剧演出也是场场爆满,一票难求,而且多数观众是年轻人。

第二,也是深层次的原因:文艺大众化的必然结果。

说的简单一点,就是传统戏剧比电影电视剧这些新兴的艺术形式更加难,需要更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水平才能看得懂。总会有人感叹:祖宗留下的好玩意没人喜欢!我们也会发现好的东西往往不被大众接受,比如四大名著很少有人看,网络小说却阅读量极高;优秀的文艺作品没人看,却有很多人再看快手上的直播;马三立、侯宝林这些大师的相声没人听,却有人去听岳云鹏;

其实这都是正常的现象,自古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就是由雅到俗、由复杂到简单。从“关关雎鸠”到唐诗、宋词、元曲、明清小说到今天的网络小说和喊麦直播,越来越简单,越来越通俗,甚至低俗。原因就是那句话:文艺大众化。

过去我们国家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处于温饱线以下的,他们并没有对文艺的需求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生活水平的提高,原本吃不饱饭的人吃饱了,想休闲娱乐了。但是他们没有任何文化修养,所以只能看懂最低俗的文艺形式。于是当这批原本吃不饱饭的人大量的有文化需求的时候,因为他们人数众多,所以市场要向他们倾斜。所以简单的文艺形式代替了复杂的,通俗的代替了高雅的。京剧代替了昆曲,电影代替了京剧,低俗的电影代替了高雅的电影。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正处在一个由高雅到低俗的下坡路,所以可能大部分的老年人能接受相对复杂的艺术形式。

个人的一点拙见,欢迎批评指正。

← 園林設計畢業的實習報告 U盘到底用什么格式好?FAT32、NTFS还是exFAT? →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