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文章来源于云间青史 ,作者马文辉
云间青史.
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,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。这门课不仅必修,而且必须修好!
作者介绍:马文辉,松江区政协委员、区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
车墩镇位于松江区的东部,东与闵行区为邻,西与中山、永丰街道相连,南濒黄浦江,北接松江工业区,面积50.3平方公里,户籍人口约3.66万。境内河网交织,物产丰饶,历来是“松江薄稻”的重要产区。辖区内有上海影视乐园、松南郊野公园、西上海高尔夫乡村俱乐部等旅游资源。
车墩历史悠久,相传为三国时期吴国官员狩猎途中停车休憩之地,又传“车墩”一词因三国时期吴国大将陆逊于此囤车备战而名。秦时属会稽郡。唐天宝十载(751年)属吴郡华亭县。北宋元丰年间属华亭县华亭、仙山二乡,延续至清代。民国元年(1912年)属华亭县华亭市、吕荡乡、小茜泾乡、官绍塘乡。1949年5月12日,车墩解放。1949年8月建松江县城东区。1957年8月撤区并乡,改建为城东乡。1958年9月建东风(城东)人民公社。1978年3月划出城东公社部分区域建高桥人民公社。1980年12月城东、高桥二公社分别改名华阳桥公社、车墩公社。1984年4月撤社建乡。1993年8月、1994年7月,车墩、华阳桥先后撤乡建镇。2001年1月,车墩、华阳桥二镇合建为新车墩镇。
1958.8 松江县城东人民公社成立大会场景 拍摄地点:松江县城东华阳桥镇 吴四一 摄
平倭古战场——得胜港
得胜港位于松江区车墩镇东南部,黄浦江边,盐铁塘与黄浦江交汇处,盐铁塘西岸,俗称“塘口”,为水上交通要道。
得胜港位置图(图源 :夏逸民)
从明朝时开始此地就设有方便浦南、浦北行人过江的渡口,古时称“夕阳渡”,渡口周边逐渐形成了集镇,称为“夕阳镇”。1992年筑黄浦江塘岸时,在江边旧石灰厂处出土石坊柱1个,上刻“夕阳镇古渡”五字。镇上有一条青砖小街,两侧平房紧靠河岸蜿蜒而行,长约150米。北端原有三堍木桥,名“栅桥”,跨越盐铁塘。南端黄浦江畔建有关帝庙,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有庙会。居中有小石桥,西南处有大觉寺。镇北100米处有一个土堆“烟墩坟”,设置抗倭报警台,一旦发现敌情,以焚火冒烟为号。坟旁盐铁塘中曾挖掘出靖夷大炮一尊。
得胜港现状 (图源:夏逸民)
据地方志记载:“嘉靖三十三年(1554年)六月初三,一股倭寇装载辎重,行道至叶榭,总兵汤克宽率兵予以迎击,大破之,斩首四十级,俘获寇船七艘。”这次作战地点就在塘口。当时倭寇经叶榭塘入黄浦江,警报传来,烟墩坟上浓烟升起。松江府总兵汤克宽率兵水上拦击,附近深受倭寇侵扰的乡民、渔民、船民同仇敌忾联合起来协助官兵作战。明军得天时地利人和,因而大破倭寇船队,此战是明朝在早期江浙地区抗倭战斗中一次少见的胜利。次年五月二十七,倭寇300余人驾船,沿叶榭塘向北掳掠,在黄浦江上被汤克宽大军东西夹击。倭寇溃败,仓惶北窜,未及靠岸,被官兵团团包围,附近船民助杀落水倭寇。倭寇赶来增援,军民乘胜再战,又破敌,敌军几乎全军覆没。为纪念抗倭胜利,嘉靖三十四年秋特立平倭墓碑(现位于车墩香山村第4村民小组,区级文物保护单位)。汤克宽两次大捷鼓舞了国人战胜外侮的斗志,为了纪念这两次抗倭战斗的胜利,塘口小集镇被命名“得胜港”。
平倭墓碑 (图源:夏逸民)
清代、民国期间商贸活跃,过往盐铁塘、黄浦江的客轮货船常在这里停泊,商贩货物出入频繁,带动了集镇的兴旺。1913年,镇北顾宅开办私塾。1920年,在关帝庙内驻扎有水警队,负责检查黄浦江中过往船只,征收税赋。1931年,女儿泾至北泖泾一带区域建得胜乡,乡政府驻地在得胜港。1931—1932年,乡长肖氏、大户钟赵两姓开办两家碾米厂,盐铁塘粮船往来频繁。
1941年4月,中共城东地下党支部书记奚天然(华阳桥镇人,利用自家房屋,开办了名为“奚永源”的烟纸杂货店,作为中共松江县城东地区联络站)发展得胜港日升南货店店主吴宪章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在该店建立地下交通点,传递党的文件、指示、书刊等,以沟通上海—莘庄—新桥—华阳桥—得胜港—叶榭的联系。当年7月,泗泾和尚泾党支部负责人李尚同跟随其爱人、青东工委书记陈正之,化名转移来到得胜港,以开办兴华米行为掩护,领导地下斗争。当年底,莘七区委派金渭逊到得胜港任教。1944年12月22-24日,在地下党支部的领导下,辽市、得胜、车墩、官绍等乡村民齐聚华阳桥请愿,要求减免军米。1949年4月,地下党支部领导的武装部队袭击了驻扎在得胜港的保安队。
地下党城东支部驻点(华阳桥奚家老宅)(图源:车墩镇志)
新中国成立后,得胜港始终是乡、高级社、生产大队等行政机构的驻地。1952年开设供销合作社分站,大觉寺改建为小学。1974年,黄浦江上第一座大桥开工兴建,距得胜港约300米。1976年,随着松浦大桥和车亭公路的建成,镇上港口废止,小镇逐渐沦落为村落。随得胜港老街消失的还有两处寺庙建筑,一处为佛教寺院大觉寺,另一处为道教关帝庙。镇内像得胜港一样冷落、消逝的集镇还有:华阳桥集镇、老车墩、东外街、中渡桥、新镇、打铁桥等。
黄浦江老渡口——米市渡
宽阔的黄浦江,把松江分为浦南和浦北地区。靠黄浦江畔上游、车墩镇西南角有一个重要渡口——米市渡。在没有跨江大桥的“轮渡年代”,渡船是过江的唯一交通工具。米市渡地处水陆交通要道,民国26年(1937年)11月5日,日本侵略军从金山嘴登陆后进犯北上。6日,国民党第67军107师奉命坚守米市渡,阻击日军进攻。
1978春 黄浦江米市渡口西侧岸畔旧景 拍摄地点:松江县米市渡 吴四一 摄
米市渡作为渡口在清《乾隆华亭县志》中已有记载。松江素有“鱼米之乡”之称,府城西面的仓城,是存放稻谷和大米之处。明朝洪武十九年(1386年)置金山卫后,松江至金山卫有官塘路,浦江南北过江日趋繁忙。松江城有米商百余家,米市贸易兴盛,源源不断的新米经米市渡外运,换回建房用的木材、盐、铁和日常生活用品。每年秋后,浦南地区的稻谷或新米,经米市渡运往府城集中堆放存储。日后,选定黄道吉日,沿大运河北上作为漕运进京粮食。米市渡西侧的大涨泾,原称米市塘,由于来往米船途经米市塘,必过米市渡口,于是黄浦江北畔的这一渡口,称之为米市渡。
米市渡水文站旧景(图源:网络)
米市渡右岸的水文站,建于1916年,比上海黄浦公园(原外滩公园)站(1912年建)晚4年,是全市第二站,为船只航运发挥着重要作用。民国九年(1920年),黄浦江上开始出现机动渡船,用小火轮拖带木船载客渡江,其后逐渐兴起轮船渡客。1936年建成塘卫公路,始有轮渡,靠手摇木船载人摆渡。1950年2月起,由松江县运输部门经营管理。1963年元旦起,由上海市航运部门直属管理。从上海发出的平湖班、湖州班、海盐班,从松江城里发出的张泽、泖港、五厍等客轮都在米市渡停靠。1964年扩建成斜坡码头,更新渡轮,人车同渡,可载汽车6至8辆、乘客百余人,每渡来回约半小时。2012年6月,米市渡送走了乘坐最后一班轮渡的乘客,正式停运。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改造,米市渡变身为公园的滨江休闲区。百年古渡,在经历岁月洗礼后终于卸下历史的重任,成为专属那一代人的回忆。2018年12月30日,郊野公园一期米市渡松南郊野公园正式开放。
米市渡旧景(图源:网络)
米市渡的名字随着潮来水涨向江浙等地传开去。江浙的货船渔舟去上海必经米市渡,或停泊交易,用鱼虾蟹螺等河鲜水产换回瓜果、生活用品,或上岸栖身。渐渐地,岸边帆樯拥立、渔歌唱晚,岸上商铺、店家随之出现。只见人群熙熙攘攘,渔夫、农家、商客各取所需,生意繁忙。南来北往的人群,川流不息的车辆,汽笛呜呜的轮船,让米市渡兴盛一时。
江豚跃水(图源:网络)
水獭(图源:夏逸民)
那时,乘坐轮渡到江心,还能看到畅游的江豚(俗称“江猪”),三三两两,时而跃出水面,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;时而遨游江中,只露出瓦灰色的小部分脊背,漂亮的边翅挑起阵阵水花。数量众多的江豚有时排成横一字型,有时排成竖1字型,有时游成品字型。领头的江豚一露出水面,其它的也会跟着露出,从嘴里发出“口库、口库”粗犷而有节奏的吐气声,让江面充满生趣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黄浦江里还有水獭出没,还有农民偶然捕捉到水獭上交上海动物园的记录。后随着堤岸防汛墙的改造,水獭赖以生存的土堤泥岸环境消失,水獭也随之销声匿迹(近年据说有人在黄浦江支流、叶榭千步泾发现水獭出没的踪迹)。另外,米市渡一带的蟹以“蟹封嫩肉双双满,壳凸红脂块块香”闻名,乡民或潜水用手捕,或开动捕蟹船顺水下网,常常渔获颇丰。
米市渡旧址已成为松南郊野公园的主要景点之一
未完待续……
原标题:《云间文史丨街镇史话之车墩镇篇(上)》